这些内迁的“五胡”,大部分分布在北方,还有东北、西北一带,特别是关中、并州这些地方,慢慢地就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
这情形,就像江统在《徙戎论》里说的:“关中地区的人口,有一百多万,算一算比例,戎狄差不多占了一半”,“西北各个郡,基本都成了戎人的聚居地”。
为了管理这些进入边塞的少数民族,司马炎在汉魏制度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
就说对待内迁的匈奴吧,司马炎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五部分治制”,既保留匈奴原来的部落组织,选他们当中地位尊贵的人当首领,又派汉人去当司马,负责监督。
而移入关中的氐族呢,因为势力相对弱小,所以部落组织还能保留,受部落里的豪帅管理,不过同时也得接受郡县的管辖。
对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司马炎采取的是安抚策略。
比如说南匈奴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他在洛阳当人质,汉化程度相当高,和出身太原王氏的重臣王浑关系特别好。
大臣李憙曾经举荐刘渊去统领军队,平定秦凉之乱,司马炎没采纳这个建议。
但后来,齐王司马攸说要除掉刘渊,司马炎也没听。
刘豹死后,司马炎任命刘渊为匈奴左部帅,后来又改成北部都尉。
除此之外,西晋的君臣对刘宣、刘聪、慕容廆、李特等一些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也都采取笼络的手段,希望能缓和民族矛盾。
大批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加快了。
可那些士族门阀,一个个自认为是高高在上的“天龙人”,连汉族的普通老百姓都瞧不上眼,更别说这些少数民族了。
这些士族经常强迫少数民族给他们当田客,甚至把人掳去当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