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这个政治白痴可能想不明白,但刘备公孙威柴荣对如今的局面皆早有预料。
此前公孙瓒全靠并州黄巾拖着袁绍,倘若没有黄巾,袁绍早把他收拾掉了。可以理解为,公孙瓒将自己的命交给了黄巾。
然而,黄巾缺衣少食、兵器不精,与东汉最大势力世家不死不休,只有失败一个结局,完全不值得依靠。将筹码全部押在黄巾身上注定公孙瓒最终会走向失败。
这也是公孙威选择在公孙瓒面对高欢刘知远压力时仍毅然决然地备战冀州的原因。不趁早做好防备,公孙瓒迟早会万劫不复。
反观袁绍的盟友,曹操、高欢、刘虞和孔融。后两人虽不如前者,但至少后方要比黄巾稳定得多,更值得依赖。
这么一对比,仿佛公孙瓒的落败是理所当然的。
危难关头,方能看出谁是真英雄。
与公孙瓒不同,公孙威显得尤为沉着,冷静地做出战略安排。一方面,他勒令刘备点齐所有可用之兵,速速进入冀州,大有集中力量抢占先机的意思,另一方面,他组织手下将粮草辎重移向靠近幽州之地,做好了放弃渤海的准备,力争将损失降到最小。
河间郡。
六千精兵威风凛凛,粮草辎重准备完善,袁字大旗被风吹得呼呼作响。
不同于刘备手底下那种只配备着破刀的杂牌军,他们具身披铁甲,武器锋利,是实打实的正规军队。
公孙威在渤海都没有六千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装备层面,此时的袁军站在了汉末的顶峰。
在出征前,赵光义信心满满地说:“有此六千精兵在手,莫说守住河间,拿下渤海亦易如反掌!”
他甚至担心局势太好,还要面临救援袁谭的问题。
虽然此前与袁尚并无交集,但赵光义天然地对袁尚有好感。
袁谭能死在刘备手中就好了,没有袁谭,三公子成为继承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