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的话,他即为北海剩余豪强、世家派出的代表们。

北海原本的大族十不存一,这些人没了竞争对手,都憋着劲为家族牟利。

他们对王修有救命之恩,王修不管主观态度如何,他都应该为这些家族牟利。

王修想出一计,眸中含哀,惋惜道:“郑玄乃当时大儒,名满大汉,却没有后人,家中只留妻妾几人还有一名女儿,唉,着实叫人感慨。”

刘备顺着他的话往下说:“郑师对我有教化之恩,我自会赡养其人。”

“可,郑玄族中田地皆被分给了百姓,这倒是难办。郑师为官府教学,此时领俸禄乃是天经地义。青州您是他的学生,难不成只尽最基础的道义吗?”王修露出奸笑。

有些事,不搬到台面上还好,一搬到台面上就是大问题。

古代师生情极重,诚如王修所言,如果刘备不恢复郑家的土地,不仅现在的士子会唾弃他,日后的黑子也会抓住这点抨击刘备。

王修觉得,刘备不可能不答应。

只要刘备在郑家问题上松口,剩下的世家豪强便可逐步收回土地,最终几家独霸北海。

刘备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老百姓好不容易能过些好日子,社会资源好不容易重新分配,他还再逆转回去啊?

主观上,刘备的“仁”就不允许他这么做。

刘备看着王修的眼睛,见招拆招:“郑师在平原国已有近千亩良田,皆是百姓自愿赠与,已无土地之忧,劳叔治烦心了。”

刘备从王修的眼睛里看到慌乱。

古代人对知识分子有天然的崇敬,这种盲目的崇敬到现代在一些不发达的地方都十分严重,古代可想而知。

一个刚刚读过几本破书的教书先生,可能水平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差不多,甚至还多有不如,到了乡下,村中人会每家每户出几亩田地,送于教书先生,作为孩子的学费。

而且基本是少有的良田。

一个破读书人都这样,郑玄这种大儒就更不用说了。

想供一个孩子做郑玄的外门弟子,怎么说也得集一个庄子的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