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今人影寥寥,当年书声朗朗的书院里,如今也是门可罗雀。
出了县城,外面的百姓更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
更让他感到心寒的是,田野里的农夫居然戴着镣铐耕作,而当年歌舞升平的秦楼楚馆内,依旧莺莺燕燕,好不妖娆!
官员士子、乡绅豪强往来间,出手阔绰,比往年更显奢华,而农户家的饭食里全是清汤!
他作为一个举人,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他联合几个好友,共同向当时的陈州知府岳海,提出了抑制豪强,均田免赋的倡议。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就因为此举,他不仅被州里的学正,当众评为枉负盛名,品行低劣之辈,还被岳海告知,将会通报礼部,夺去他的举人身份。
从此之后,他的声望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父母对此也是忧劳过度,同时病倒,勉强支撑了四个月,便双双故去。
就在他万念俱灰,也想找根白绫,随着二老一起离开的时候,有人送来了一封书信。
看过信后,他强打精神葬了双亲,按着书信里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地方。
就是在那个地方,他见识了跟官府不一样的做事风格,也陡然增添了对未来的期望。
大罗景耀十二年九月,武城县爆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农民“叛乱”,起义军只经过一天的功夫,就拿下了大半个陈州,逼得岳海险些弃城而逃。
只可惜,起义军内部却在此时突然发生内斗,错过了扩充实力的重要时间,也直接葬送了袁应才的辛苦谋划。
大罗官府应变神速,利用武城人心不齐的特点,又是拉拢,又是调兵,没用三个月,就将武城义军全部围在了武城县城里。
他现在还能记起那一夜的冲天大火,义军兄弟们被官兵逼至绝路,纷纷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没有哀伤,没有嚎叫,只静静地站在火海里盯着走近官兵,满眼仇恨。
他胆小,怕火焰太烫人,没有那个勇气这么做,只好远远的躲在地上撞死,眼睁睁看着曾经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后,再也没有人起来。
原本他以为,义军已经覆灭,武城也会重新平静下来,自己隐姓埋名也许能躲过一劫。
事实上,他也确实躲过了,只不过不是因为官兵的仁慈,而是武城县百姓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