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千古第一完人!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世家,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自幼习文,并以读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

十二岁时便立志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读书登第做状元。

在二十八岁之前,王阳明多次参加会试毒没有上榜,却不以为然,

在任兵部主事时,因营救人,王阳明抗疏,出放了刘瑾,被罚庭仗,后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这时候的王阳明经过官场的磨砺,已经将个人荣辱放下。

不再执着身外之物,他在龙场的一个小山洞里面钻研学问,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痛经古今之变’

终于再次荒僻之地悟出了圣人之道,他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

至此之后,他平乱屡建奇功,担任南赣巡抚和两广总督期间,他平定了南赣,两广盗乱。】

在广袤无垠的大汉位面之上,董仲舒负手而立,遥望着远方那片浩渺无边的天幕,其神色之间流露出难以言喻的震撼之色。

"从古至今,能够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唯有孔夫子一人而已,但谁曾料到,在这后世之中居然横空出世了一位王阳明!"

董仲舒喃喃自语道,言语之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好奇之情。

他不禁陷入沉思:

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究竟包含着怎样高深莫测的哲理呢?

仅仅一次龙场悟道,就让王阳明仿若脱胎换骨一般,自此之后无论处理任何事务皆能马到成功、无往不利。

那么,在那次至关重要的悟道之旅中,王阳明到底领悟到了何种奥秘?

而所谓的心学合一之说,其中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谛呢?

这些问题如同重重迷雾般萦绕在董仲舒的心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正是这种深深的困惑与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去探寻王阳明心学背后的真相,渴望解开这个谜团,一窥其中的玄妙之处。

大唐位面。

阳光洒落在宏伟壮丽的宫殿之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李世民身着华丽的龙袍,负手而立于高台之上,仰头凝望着远方那辽阔无垠的天幕。

他的神色凝重而充满震惊,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口中喃喃自语道:

“明代之人,王阳明啊!

观其前半生,不过尔尔,平凡无奇,毫无出众之处。

然而,当他踏上前往贵州龙场之路后,一切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仿佛在那里的某一刻,他突然领悟到了某种深奥至极的真谛,从此人生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