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凌卫明在兖州城当了三天如同太上皇般的贵客,享尽了尊荣。
随后大军撤离兖州。在途经曲阜时,凌卫明看到这座曾经遭受战火洗礼的城市如今一片破败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悯之情。
他立刻召集了大量的百姓,加入到重建孔府的事务中来。他给出的报酬优厚,吸引了众多百姓踊跃参与,简直就像是一场赈灾式的招工。
在曲阜期间,凌卫明见到孔胤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好转了许多。
建议孔胤植将孔府的 108 万亩土地分出一半来给穷苦百姓,以缓解当地的贫困状况。
孔胤植对凌卫明简直是言听计从,当下便答应分出50万亩来。
这 100 多万亩土地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的 30 多个县,政策一出,当即获得了朝廷的嘉奖。
天下的读书人听闻此事后,纷纷歌颂衍圣公的仁义之举。
各地的文人墨客、乡绅富豪也被孔胤植的善举所感动,各种古玩字画如雪花般纷纷捐献而来,为孔胤植重建孔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孔胤植却始终铭记着凌卫明的恩情,他坚持每天都发一封赞扬凌卫明的奏疏给朝廷,向皇帝和大臣们诉说凌卫明的丰功伟绩。
不仅如此,他还给各地的学政写信,让他们在学堂中,多多与学子们讲授凌大人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德,希望能够让凌卫明的名声传遍天下。
在孔庙修建的过程中,甚至有人提议为凌卫明铸造一尊铜像,与孔夫子摆在一起,接受孔家的香火供奉。
凌卫明得知此事后,吓得赶紧叫停,他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若是真的这么做了,必然会被天下的读书人所诟病和责骂,那可就麻烦了。
孔胤植无奈之下,只好听从凌卫明的命令,将铜像放置在一个不起眼的侧位。
待凌卫明离开曲阜之时,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孔府、孔庙、孔林已经恢复了大半。
看到这一番景象,凌卫明的心中不禁有些痒痒的,这孔夫子的招牌真是太好用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此之大,真恨不得再抢一遍。
孔胤植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后,也变得更加精明和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