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3 世纪,地球已不堪重负。人口膨胀、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让这颗蓝色星球千疮百孔。人类将希望寄托于火星,一支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火星复兴队”肩负使命,奔赴这颗红色星球,沈渊便是其中核心成员。沈渊不仅是量子物理学的天才,还痴迷于古老的易经风水学说,坚信其中奥秘能助力火星改造。
抵达火星后,队员们立刻投入工作,首要难题便是火星恶劣的气候。火星大气稀薄,昼夜温差悬殊,常规改造手段进展甚微。沈渊陷入沉思,易经中“阴阳平衡”的理念浮现脑海。火星阳气过盛,白天酷热;阴气不足,夜晚严寒。他大胆提出:在火星两极构建“聚能磁极塔”,此乃调节阴阳的关键。
依据风水学说,两极恰似星球的“气眼”。“聚能磁极塔”运用量子能量转换技术,汇聚太阳能与宇宙射线能量,融化极地干冰,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厚大气层,增强保温能力,为火星“补阴”。同时,在赤道布置“量子光场调节网”,通过操控光量子的反射与吸收,平衡太阳辐射,调节昼夜温差,实现“调阳”。
计划实施初期,质疑声不断,但严峻形势迫使团队尝试。历经无数次调试与改进,装置终于启动。起初效果甚微,可随着时间推移,奇迹渐显。火星大气层逐渐增厚,昼夜温差缩小,平均气温上升,改造迈出关键一步。
解决气候问题后,水资源成为焦点。火星水冰分布零散,难以满足需求。沈渊借助易经“象数思维”,结合火星地质扫描数据,以独特算法找到地下水源富集区。队员们操控智能钻探机器人,成功引出地下水,构建庞大输水网络,形成河流与湖泊,为生态改造奠定基础。
生态系统重建至关重要。沈渊依据易经“万物相生”原理,制定生态引入计划。先投放基因优化的“光合细菌”,它们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与有机物,为土壤改良创造条件。
随后,引入耐旱耐辐射的苔藓与地衣。这些先锋植物扎根后,加速岩石风化,积累土壤养分。接着是草本植物,它们迅速繁殖,覆盖地表,巩固生态基础。
待植被初具规模,沈渊引入小型生物。基因改造的“火星虫”以植物残体为食,促进物质循环;类似蜜蜂的昆虫传播花粉,推动植物繁衍。
随着生态渐趋稳定,沈渊运用风水“气场理论”规划人类定居点。
定居点选址与整体布局
沈渊首先对火星的磁场、地形、水流以及风向等因素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勘察。他发现,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与山脉交接之处,存在着一处独特的风水宝地。这里背靠着连绵起伏的山脉,恰似易经风水学说中所描述的“玄武靠山”,山脉的走向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蕴含着强大而稳定的能量场。山脉能够阻挡来自火星极地的寒冷气流,为定居点提供天然的屏障,起到藏风聚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