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想方设法

陈勇想把这些资料全部复制下来放进U盘里,可是这个年代也还没有U盘,更没什么云端,网络硬盘之类的,想要把这些东西复制出去是不可能的了。

陈勇对这些机械之物的东西又不了解,也不是专业的人员,要想完全记下来,抓住关键的词语,准确的数据,那是不可能的事。

特别是这种高原性能米-17直升机的资料,他一定要想办法搞到手。

陈勇记得米-17的发展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政府决定对米-8直升机进行进一步的改型,改型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增大载重量,改善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当时,伊索托夫发动机设计局研制出功率更大的TV3-117MT(俄文为TB3-117)涡轴发动机,其单台功率为1425千瓦(1900轴马力),该发动机用于水陆两用反潜直升机米-14和战斗直升机米-240。

米-17最早的原型机编号为米-18,该机装有2台T V3-117涡轴发动机,采用米-14的动部件:该机于1975年8月17日首飞,以后交付部队使用,此后改称为米-8MT,1981年米-8M T在巴黎航展上展出,根据广告商的意见,1981年将米-8MT的民用型和出口型改称为米-17。北约给它取的绰号为Hip-H。该型自1983年起出口到古巴。

随后,在1987年又研制出米-8MT的改进型米-8MTV。该型分民用和军用两种型别:其民用型为米-8MTV-1,军用型为米-8MTV-2。米-8MTV的出口型编号为米-171。在军用型米-8M T V-2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米-8MTV-3,其编号为米-172。

米-17,外形与米-8直升机十分相似(仅仅是尾桨位不同,米-8尾桨在右、米-17尾桨在左),西方将两机绰号都称为“河马”。该机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直升机市场上,因其性价比较高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大量向亚洲、南美洲、中东、东欧以及非洲等地区出口,总产量(含米-8直升机在内)达万架,俄罗斯本国军队装备约有3000架,其余大部分用于外销。

1991年经过考察、谈判,华夏国签订了首批引进24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直升机合同。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中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米-17的飞行性能比不上“黑鹰”,后经改进基本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出动执行任务。

2008年,印度空军动用13.4亿美元采购了80架米-17V-5直升机,随后在2012年12月以15.3亿美元的价格又订购了另外71架。第二批直升机中有12架系为印度准军事部队订购。

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出动执行任务。

米-17直升机是在米-8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与米-8几乎相同,但米-17的尾桨在垂直安定面的左边,与米-14相同。从外表上看,米-17的发动机短舱较短,只是座舱前左侧舱门中点上方的进气口靠前了,重新设计了每侧喷管前的小喷嘴。米-17装两台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1454千瓦(1977轴马力)。与米-8相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两台发动机的输出是同步的,可自动保持旋翼的转速。若一台发动机功率有损失,则另一台发动机输出增加,自动补偿。若一台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另一台发动机功率输出增加到应急功率1640千瓦(2230轴马力),从而保持直升机继续飞行,辅助动力装置借压缩空气起动涡轮轴发动机。如果需要,发动机进气口可安装导流板,以避免在未预计的降落场地降落时吸入砂石、灰尘等外来物。座舱布局和有效载荷与米-8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米-17为单旋翼带常规尾桨的空气动力布局,旋翼的5片桨叶和尾桨的3片桨叶均为金属材料制成,机体为金属半硬壳结构,机身上部装有两台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1545千瓦,机头前上方为两发动机防砂装置的进气孔,着陆装置为前三点式轮式起落架。

驾驶舱内有正、副驾驶员及一名随机机务人员座椅,机舱内沿侧壁布置有24副可折叠座椅,座舱底板有可供系货物的系环。机舱左前方有一可抛放的滑动舱门,舱内有较大空间可架设担架,机身两侧下部装有外挂燃油箱,机舱尾部有一副能左、右打开的应急舱门,应急舱门打开后,可推出两条踏板,可供车辆或大型物资进出。

陈勇心想,只要是拿到这些资料,华夏国就可以打破技术封锁,在直升飞机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也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去搞研发,更不用花高价去购买直升飞机,对华夏国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华夏国可以通过技术改良,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再把这些技术变成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

这使他想破脑袋都想不到什么办法,把这些机密文件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