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一切的当朝名士壶关三老对父子相残导致的惨剧悲痛不已!
于是向武帝上疏道:“臣听古人传说:父如天,母如地,儿如万物,天地平静,万物才能生长。同样的道理,只有父慈母爱儿子才能孝顺。皇太子本来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又是陛下的嫡长子。江充本只是混迹市井的一介平民,机缘巧合下被陛下重用,他却勾结匈奴,挟天子之命来迫害太子,身边聚拢一批奸邪小人对皇太子进行栽赃陷害,使陛下父子反目成仇,陛下你这是中了匈奴人的圈套了。太子进不能面见陛下,退又被乱臣陷害,独自蒙冤无处申诉,所以才奋起反抗杀死江充却又害怕陛下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不过是为了救难,使自己免遭别人的陷害罢了,臣认为并非有什么险恶的用心。”
感念长安大乱,壶关三老继续写道:“《诗经》上说:绿蝇往来落篱笆,谦谦君子不信谗。否则谗言无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乱。如今陛下不调查清楚便发雷霆之怒,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丞相亲自指挥,致使闭目塞听,口壅若川,臣心中实在感到痛惜。希望陛下广开言路,消除猜疑,不要苛求自己的亲人,不要对太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立即结束对太子的征讨!臣一片忠心,冒死进谏。”
壶关三老的地位正如当年汉高祖时期的商山四皓,奏章递上去后,武帝深受感动,开始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武帝一直信奉“帝王永远不能说自己错”的格言,碍于自己的信条不愿承认错误。
长安发生的惨剧传遍全国,全国的百姓为之哀伤,可是武帝依然没有大赦天下。
位于咸阳的长陵围墙内,一棵古树下传来啜泣声,一名中年男子跪倒在汉高祖刘邦陵前哀恸不已,边哭边诉道:“巫蛊之祸,有识之士蒙冤,清白之身枉死,君臣不和,父子反目,曾经雄才大略的圣上如今竟如此作为,国家威矣啊!我田千秋职位低微只是一介高寝郎,人微言轻,根本没人会在乎我说了什么更别提陛下了。高祖在上,快托梦劝诫你的后人早点醒悟,挽救国家于水火吧!”
田千秋对着陵墓倾诉着悲情,可是他也知道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世上怎么会有托梦劝诫一事呢,哭着哭着就在墓碑前睡着了。
恍惚间,田千秋听到有人唤自己名字,抬头看时,见一名白发老者正向他招手,田千秋起身走到老者面前,那名老者用苍老的声音向他说了一些话,随即就不见了,田千秋张嘴大声寻找却不料竟是南柯一梦,自己正抱着墓碑想呼喊梦中之人。
田千秋大惑不解,又觉得异常神奇,可是对梦中老人所说的话记得很清楚,于是根据老人叮嘱立刻向武帝上疏:“臣田千秋,现为长陵高寝郎,斗胆上疏为太子辩护。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打。天子的儿子杀了奸人,又有什么罪呢!我在长陵墓碑前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
武帝接到奏疏后,立刻想到在长陵墓碑前托梦的还能有谁呢,肯定是自己的偶像之一高祖刘邦,高祖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用才能威加海内,平定天下,如今自己竟然逼死妻儿,实在是不该,这是触怒了祖宗了,派人前来传话,于是武帝彻底醒悟,将田千秋召入宫。
田千秋入宫面圣,将托梦一事详细说知,武帝见田千秋对答如流,言辞恳切,又是高祖所托之人且丰神俊朗,于是擢升田千秋为大鸿胪,随后开始派人彻查巫蛊之祸。
远在漠北的匈奴王乌师庐接到长安大乱的消息后心花怒放,自己处心积虑谋划了几年的反间计终于成功了,不仅除掉了卫青一族给先辈报了仇,还成功挑起汉国内斗,刘据自杀,赵破奴被族灭,真可谓一石二鸟,代价便是被派到汉国卧底的间谍死伤惨重,重要线人江充也死了,不过收获远大于损失,值了!
乌师庐为了收买人心对江充在匈奴的妻儿给予重赏并好生安置,对在长安死去的卧底封赏其族人。
为了庆祝胜利,乌师庐在漠北王庭大摆筵席,左右贤王、王公贵胄悉数到场,军民同乐,三天三夜不歇!大宴子民后,乌师庐按照蛇影王的谋划进行下一步,集结休养生息了几年的骑兵大举南下入侵汉国,汉帝国此时正陷入内斗之中,元气大伤,在猎物最虚弱的时候给他致命一击正是草原狼族拿手的招数。
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大举南下劫掠边民,烽烟四起,边境告急,武帝这才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如今家破人亡,大肆诛杀臣民导致国家危急,武帝派出去彻查巫蛊一案的张贺秘密向武帝报告,巫蛊之祸中绝大部分都是冤假错案,江充利用武帝的信任乱打乱杀从而消耗帝国的实力,加之苏文从中作梗添油加醋,使得武帝父子误会加深,拔刀相向。
张贺的密报印证了壶关三老与田千秋的奏疏,武帝这才相信中了江充的反间计,下旨将江充夷其三族,命金吾卫都尉刘敢将苏文逮捕下狱。
苏文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涕泣连连,不断乞求武帝开恩,“陛下,您就可怜可怜老奴跟随您鞍前马后这么多年吧,都是江充欺瞒陛下,老奴只是惧怕太子,怕太子杀了我才不敢如实禀报,陛下饶了老奴啊!”
盛怒之下的武帝怒斥道:“朕可怜你,谁来可怜朕?你和江充沆瀣一气,别以为朕不知道,刘敢,将他拉下去烧死,以告慰据儿在天之灵!”
刘敢往前挥了个手势,两名金吾卫上前架住苏文,苏文吓得面色惨白,毫无力气,任凭金吾卫将他拖出了未央宫,后在廷尉被行刑处死。
常融与王弼吓得面如死灰,生怕武帝会点到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