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张冲看关西就和当年曹操看河北一样,都是面临一样的处境。
别看汉家小皇帝和董卓矛盾深,可一旦泰山军主动对关西发起进攻,两方肯定会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泰山军。
不是说直接硬啃啃不下来,而是这样反倒会让青州的曹操成为那个渔翁。
所以在张冲的规划中,他会趁着这半年休养生息,好好消化掉上半年鲸吞的并、司二州,然后等到明年春的时候,出兵中原,连带着曹操一并横扫了。
而那个时候,关西的两派势力也差不多内爆了,他再回身入关中,至此彻底收复整个北中国。
至于,刘协和董卓的矛盾会不会不爆发?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张冲做顶层设计越久,他就越对当年教的思政课有着更深的体悟。
对于刘协和董卓来说,如果他们在政治上互相需要,那他们还有共存的可能性。
这也是此前两方能长期共存的底层原因。
彼时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的董卓急需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而小皇帝本人也同时需要董卓的武力来稳定关内的变局。
但这个平衡却是不稳定的,因两方在关西内部发挥的作用不同,占据武力的董卓一派很容易就在镇压、平叛和对外战事中占据主导。
自然而然,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而反观刘协一方呢?因为只居内庭,先帝留给他的武人又在救援太原时,被董卓统统派往了并州,最后被他张冲给一锅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夹带里没了武人的刘协,越来越弱。
到了现在,刘协与董卓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刘协彻底离不开董卓,而他却对董卓可有可无了
如此,平衡就被打破了。
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就会发生争斗,无论这些争斗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只会在权力的再一次平衡中才能结束。
而下一次的平衡,刘协和董卓,有且只能有一个赢家。
这就是张冲对局势的判断,并因此而做出了相应的布局。
可他没料到,连绵的大旱却激发起了关内的起义,更想不到一群过去的太平道残党,西抄东抄,弄出了一个魔幻的“弥勒道”。
现在,问题就摆在了张冲面前,关西已经大乱了。
那他到底是坐观成败呢,还是趁虚而入。
两个选择各有优劣。
前者当然是最稳妥的,以不变应万变。
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如果所谓的弥勒道很快被镇压了,到时候汾水、潼关的汉兵会迅速回防,到时候他张冲也就失去了迅速进入关中的机会。
后面再想要入关,非得付出大代价不可。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弥勒道的那些人如果特别猛,甚至击败了关西兵,到时候对泰山军也是非常不利的。
弥勒道这些人算是发动的黔首的起义,那泰山军就不好贸然攻打他们,不然道义上不好看。
而不攻打弥勒道,这些人又挡在了泰山军入关的通道上,这将会大大迟缓泰山军收复关中的进程。
至于董昭此前布置的,影响弥勒道的人加入泰山军。张冲在得知了那些人的底细后,就不报希望了。
马元义手下的那帮人,他当年在济南的时候就打过交道,可以说的确是一批搞宗教的专业人才,但越是如此他们就越仇恨如今的泰山军。
这些就是采取不动如山策略的优劣,至于现在就乘虚而入,那就正好与前策相反了。
好处是,汾水、潼关之兵撤防,正是入关的绝载机会。可现在就加入到关中的内乱中,那这关中的水就越发浑了,到时候局面往哪里发展,张冲自己也把握不住。
以上这些,张冲想了一个晚上,终于在第二日,以行营的命令回复汾水、潼关的潘璋、赵云二人,令他们火速率所部抢占关防,进入关中地区。
与此同时,张冲又令于禁为西道元帅总管,领八军,四万大军即刻向潼关进发,随时配合潘、赵二部在关中的行动。
而张冲则会在行营督促剩下的整肃活动,一旦完毕,就会带着大军六万向西,彻底收复关中。
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