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自知官家与何大学士出发点是为百姓,且京畿实验点已经表明了,确实如此,可当年也是如此,结果新政成了攻击政治立场不同的利器,新政更是成了有心人升官发财的道路。”
“这倒也不算什么,问题是原本对百姓有利的新政,最后成了搜刮百姓的刀子,结果便是新政在民间受到了抵制,百姓们更是谈新政而色变。”
“臣担心……”
“你担心这一次也会如同之前一样?”赵楷顺着杨时的话直接开口问道。
“回官家,是。”
杨时说完便偷偷瞥了赵楷一眼,发现赵楷那脸上没有一丝的不满,反而是一副轻松的模样,着实让他有些迷糊。
“杨卿,朕知道你担心什么,先前改革问题便是出在了改革人选上,无论是王文公还是范文正公,他们都是优秀的改革领导者,但在改革上还是过于理想化。”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看人的眼光太差了!那些中途跳上改革的大臣分明就是投机取巧,而这一次不同,朕要重新培养。”
“朕现在再问你一句,你觉得新学如何?”赵楷再度看向杨时,脸上多了几分的笑意。
“甚好,借前人之经验,查漏补缺,所培养出来的士子自然是精通新政的。”杨时这一次没有再拒绝评价,而是公正的说道。
这倒不是杨时故意恭维之类的,而是太学创办新学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虽然表面上他是放任不管,但实际上也曾特意了解过。
与其说是学习王文公与范文正公的改革举措,倒不如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删修改,就拿分地法来说,前人新政上根本没有此项,而这新政上便有。
若是能真正按照新政纲领改革成功的话,大宋必然会一改往日的颓废和羸弱。
“虽然新学现在办的很不错,但终究是皮毛,学习不过是鹦鹉学舌,若是想要真正改革成功,必须独辟蹊径,走出一条适合现在的新政道路。”
“前些日子朕听闻新政在太学处于放任的状况,这不妥,新政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政的成败,光是朕重视不够,你们都要重视起来。”
“今日朕召你前来,便是想要问问对于新学你有什么好的见解与看法?”看着杨时一脸迷茫的样子,赵楷又补充了一句道,“并非是让你在新学上添砖加瓦,而是想要让你看看如何办好新学,毕竟太学是在你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