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华夏魅力

国潮1980 镶黄旗 2793 字 28天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不坛宫饭庄怎么两三年的功夫就能爬到宫廷菜的头把交椅,连北海的仿膳都被他们抢走了风头?

要不怎么坛宫饭庄就连一层的小吃店都天天门口排大队,每天都提前售罄呢?

那凭的就是手艺啊。

他们这些人做出来的吃食能不好吃嘛。

何况在京城厨行里还有句老话,说是能把海参鲍翅做的好吃不算本事,能把一盘炒白菜做的好吃的那才叫本事。

这说的就是返璞归真的道理,说的就是平凡之中见神奇,而坛宫的厨师们恰恰就有这样的能耐。

别的不说,就是原本没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的剧组成员们,到了饭点一尝这些东西,也都惊讶了。

“怎么这么好吃啊?”“林妹妹”惊了。

“就是啊,太怪了。这还是咱们天天吃的东西吗?”“平儿”也奇怪。

“嗯,绝对五星级水平。要不说人家坛宫饭庄是金字招牌呢。”王熙凤都服气。

“那什么……我……我恐怕还得再来俩五星级的银丝卷,你们要么?”“宝玉”感觉嘴没饱,顺带着打趣“王熙凤”一把。

“兄弟,等等,我跟你一块去。我也得再来几个五星级的烤串儿,再来罐儿啤酒。”

更没想到,连“贾琏”都“同流合污”了,一样没了矜持。

那想想吧,连他们这些纯粹的华夏子孙都如此,日本人吃到嘴里得惊艳到什么地步?

能吃到这些厨师做的东西,对这些日本普通人来讲,那绝对是三生有幸的事情。

这些厨师的手艺可金贵着呢。

如果不是为了推广《红楼梦》,做文化输出,哪儿能按可平价卖给大众?

同样的东西,要在坛宫饭庄里消费,价格起码翻五倍。

最后,还有至关重要,也很真实的一条,最能说明原因——那就是山猪吃不来细糠。

要知道,每一地都有特殊的饮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特殊的饮食习惯。

具体到我们的国家,更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的演变和地大物博的客观条件限制。

正是这些复杂的因素造就了我们的八大菜系,数不胜数的地方名菜,让华夏美食变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但是中餐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因为高级的饮食具有相应的文化门槛,不是随便谁都能吃得懂,懂得吃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外国人连五味调和的概念都没有,舌头的味蕾也不发达,多数只能分辨出甜、酸、咸来。

对于麻、苦、辣根本不懂欣赏,甚至对多重的复合味道根本品味不出。

对于这样无知的洋人,你给他吃真正的大菜,那纯属对牛弹琴,媚眼抛给瞎子看。

他都不知道该怎么下嘴,有什么讲究。

只觉得麻烦,繁琐,一头雾水。

要是还得挑刺,剔骨,那更完,多半还会让洋人觉得尴尬且狼狈。

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对中餐有什么好印象才怪呢。

说白了,只有通俗化,大众化,文化门槛低的东西才有利于走向国际,做文化输出。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料理更易被欧美国家认可且接受的原因。

不外乎简单直白纯粹罢了。

美式快餐能够风靡全球也是这样的,够粗暴,够直白,高盐高油高糖。

而像法国大餐,西方世界公认的高级,在对外输出上一样举步维艰,照样崴泥。

法餐和中餐的处境也差不多,数量虽然多,但正宗的法餐厅其实很少,多数都是李鬼在扮演李逵。

但这个道理,偏偏中华大地很少有人懂得,即使聪明如江念芸者也照样看不透。

他们总想把中餐最高深,最精妙的东西拿出来,结果却与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反而让洋人敬而远之。

好在对于这个问题,宁卫民和康术德去津门的时候,已经聊得很透彻了。

他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于是也就有了用这些最通俗,最大众化的小吃,用最质朴,最纯粹的味道,成功打开日本人味蕾。

让他们对于正宗中华饮食赞不绝口,感到震惊的初体验。

京城这些最基础的小吃和点心对日本人来说,比什么都好使!吃完直接心服口服!深入人心!

实际上现场不少日本人就对记者表示,自己从来没去过华夏,完全没想到华夏的饮食和日本的中华料理店相差那么大,本地的料理店远远没有这些厨师烹饪的水平。

他们品尝过这些美食后,简直不能自拔。

现在不但对《红楼梦》这部电视剧感兴趣了,也对大和观光的旅游项目有了解的欲望,真想飞到华夏去大快朵颐。

在采访中还有日本民众告诉记者,华夏美食的种类实在是太丰富了,看见哪个都想吃,尽管已经有点撑了,但消化一会儿之后还想再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