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卦中哲学历史典故

周易综诗画神韵 ai重歌 2608 字 3个月前

楚庄王有一宠姬,名叫姜氏许姬。许姬那肌肤犹如凝脂一般,五官精致秀美,身材婀娜多姿,是楚国后宫当之无愧的第一美人。楚庄王为了表示对臣属的感激之情,特意把许姬也叫到宴会上来,让她为各位臣僚斟酒。晚宴的烛光,将本就迷人的许姬映照得更加如仙女下凡一般。许姬来回穿梭在烛光中斟酒,时明时暗的光影,让在座的大臣们每见许姬一次,都能看到那纤纤玉手,闻到那阵阵体香,几乎令人不能自制。

酒过三巡,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竟然将宴会上的所有烛火全部吹灭了。就在这黑暗的一瞬间,许姬突然感觉到有人在黑暗中拉扯她的衣袂。许姬本就有一身功夫,反应极其迅速,反手就一把抓住了那人头盔上的缨络。许姬快速来到庄王面前,告诉楚庄王,有人对她非礼,而她已经抓住了非礼者的缨络。楚庄王听了,恰巧宫人正准备重新点烛,谁料庄王却立刻命令:暂缓点烛。接着,楚庄王大声说:“今天大家尽情欢乐,不必拘礼,让每人将缨络取下,我们痛饮尽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晚宴结束后,许姬十分气愤地对楚庄王说:“男女有别,君臣有义。我代表君王斟酒却受人调戏,大王您却不加追查,怎么能严肃君臣之礼、男女之分呢?”楚庄王笑着回答:“君宴臣,本来应在白天,按礼讲不能超过三杯。我却在晚上设宴,还让你出来斟酒,先已失礼。大家喝酒不少,酒后出现各种狂态,本是人之常情。我若追查定罪,国士们都会寒心,还会说我只会宠信妇人呢!”

不久之后,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健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为全军先锋。在战场上,唐狡拼命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了郑国国都的郊外。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于是,楚庄王决定奖赏唐狡,并要重用他。唐狡却说:“我就是那位牵美人衣袂的罪人,大王能隐臣罪而不诛,臣自当拼死以效微力。哪敢望奖赏呢?”当天晚上,唐狡悄悄地离开了。楚庄王的这次宴会,被后人称为“绝缨会”,流传千古。

故事三:群佞凼蒙周幽王(对应蒙卦六四爻:困蒙,吝 )

周幽王时期,朝堂上奸佞小人众多。这些人善于阿谀奉承、搬弄是非,而周幽王却被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蒙蔽。

有正直的大臣看到国家政治日益混乱,多次向周幽王进谏,希望幽王能够远离这些奸佞,励精图治,重振朝纲。然而,周幽王却被那群奸佞之臣包围着,他们不断在幽王耳边说那些进谏大臣的坏话,使得幽王对这些忠良之臣产生了反感和怀疑。

在军事上,一些将领提出要加强边疆防御,警惕周边蛮族的入侵。但那些奸佞之人因为收受贿赂等原因,与蛮族有着一些不可告人的交易,他们便在周幽王面前说边疆安稳,无需浪费国力财力去加强防御。结果导致边疆防御空虚,蛮族趁机屡屡入侵,抢夺百姓财物和土地。

在经济方面,有懂得经济的大臣提出要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但那些奸佞之人害怕改革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蛊惑周幽王说改革会动摇国本,让百姓不安。周幽王听后,放弃了改革的念头,国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在文化教育上,有贤能之士提出要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但奸佞们却认为这会让百姓变得聪明难以管理,于是向幽王进言,幽王便不再重视文化教育之事。

就这样,周幽王在这群奸佞的蒙蔽之下,国家陷入了重重困境。忠臣良将或被疏远,或被陷害,国力衰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周幽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昏庸的名声,而他的“困蒙”,给他自己和国家都带来了无尽的灾吝。

二、以下是一篇关于“需卦哲学历史经典典故”的文章,题目为《需卦智慧:历史长河中的耐心与机遇》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充满了无数的故事和典故,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智慧的结晶。需卦哲学作为古老的智慧之一,在历史的经典典故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姜太公,这位传奇的智者,在渭水之滨垂钓,等待着属于他的时机。他身处“郊”,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与纷争,选择了一种看似宁静却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生活方式。他坚守着“利用恒”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耐心地等待着那个能够赏识他的“明主”。这种等待并非是无所事事的消磨,而是一种内心的笃定和对未来的坚信。

就如同需卦中的“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姜太公在郊野的等待,是一种对自我的坚守,也是对命运的尊重。他明白,时机未到,急于求成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挫折。而当周文王这位“明主”终于出现时,姜太公的等待迎来了转机。这个时机就像是需卦中所等待的变化契机,它的到来让姜太公得以施展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成就大业。

从姜太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需卦哲学所蕴含的耐心与坚持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等待,等待机会的降临,等待梦想的实现。而需卦告诉我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信念,不轻易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机到来时,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晋文公重耳的流亡经历。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多年,他的流亡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游历各国,有时受到礼遇,享受着“需于酒食”的安稳;有时却遭遇威胁和轻慢,陷入“需于沙”、“需于泥”的困境之中。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重耳都没有放弃自己复国的理想和目标。他的内心始终怀着“孚”,保持着诚信和信念,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回到晋国,登上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