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朝廷,那些旧东西基本上就收进库房了。就算后来清政府缺钱了,那也是宁可挪用军资,也不会把这些前朝的东西翻出来用。
直到,清朝灭亡之后,依旧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缺钱了,为了搞钱,他偷了库房的东西拿出去卖。
这些东西卖出去了之后,当然还是到了一些识货的行家手里。可是那几十年里一次次天翻地覆,这些东西也就散落各方了。
溥仪在离开紫禁城几十年后,故地重游,在太和殿的龙椅之下翻出了旧日的蛐蛐罐子,这个故事是不太靠谱的。
估计也就是那会儿在植物园担任普通职员的溥仪,在哪个犄角旮旯里面,翻到了这个被当成废品闲置的蛐蛐罐子。
那年头,可没人发展斗蛐蛐这种爱好,就这么一个巴掌大的瓷罐,形状也怪,装什么都不合用,可不就是废物吗?
所以,溥仪在获得特赦之后,估计也通过各种渠道收拢了一些之前被他变卖出去的紫禁城的藏宝。
那时候的谭三贤,刚参加工作,正是富有激情的时刻。他那么一个根红苗正的好青年,故意在溥仪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帮过一些忙。
溥仪呢,早年间随手打赏别人的习惯暂时也没改了,所以出于报答,出于感动,就送了谭三贤这个罐子。
当年,溥仪送出去的只是一个不太能见光,在当时也没什么收藏价值的罐子。
但是现在,谭三贤送给林煜的,却是一个传承有序,品相完美的官窑精品,被两朝帝王把玩过,这东西要是碰上偏好这品类的藏家,能卖出天价。
这份礼,太重了,林煜绝对不能等闲待之。
这里,倒也看出一些白杨木和谭三贤的不同来。如果这份礼是白杨木送的,林煜收也就收了,不用有什么多余的想法。
但是这份礼是谭三贤送的,林煜就还得有一些回报才行。回报未必要达成同等的价值,但态度是要摆出来的。
谭三贤说,林煜手上拿着这个蛐蛐罐子,他在拍《末代皇帝》这部剧的时候,可以避免很多闲话。
小主,
这是实话。但是不能只简单地理解这份字面上的意思。
林煜现在这份剧本,已经尽可能地避免了那些会惹麻烦的内容。而谭三贤深层的意思,可能是希望他再加一些内容。
末帝溥仪这个素材,估计也就拍这一次了。如果不把想表达的内容都拍出来,以后会很懊悔的。
那么要加的内容是哪些呢?自然,依旧是与这个蛐蛐罐子有关的。
一方面,就是溥仪在孩提时期,清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作为一个不省事的幼童,龙椅上的提线木偶,他的那些作为。
而另一方面,最好是把溥仪往外倒卖紫禁城文物的故事也拍出来。
这两大情节,林煜的剧本中虽然有,但是都一笔带过了。
这些剧情,和林煜想要表达的主线关系并不大。而且,这些剧情呈现的是清廷最腐朽落败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