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朱元璋的敲打

朱棣微微低头,语气沉稳:“北疆如今局势渐平,余孽虽有小乱,但不成气候。儿臣奉旨练兵,一切按部就班。”

朱元璋点点头,未再深问,而是转头看向马秀英:“这小子在外面辛苦多年,这次回来,总算能歇几天了。”

马秀英接过话头,温声笑道:“是啊,老四,练兵也不是急事,回来就该好好陪陪我们老两口,宫里总少不了你的位置。”

朱棣心中一凛,明白母亲这番话看似平常,却是在提醒自己:在外可以功高,但进宫切莫行差踏错。

他连忙答道:“母后教诲的是,儿臣自当尽孝。”

朱元璋挥了挥手,示意朱棣起身,语气陡然一转:“北疆的事既已妥当,那湖广的事你可听说了?”

朱棣心中一动,表面却装出疑惑:“儿臣路上有所耳闻,但不甚详实,听说是地方小乱?”

朱元璋冷笑一声,眼中带着一抹凌厉:“小乱?湖广的动静虽小,可闹得却不简单。你大侄子朱雄英,倒是盯得紧,还说这事和北边可能有些关系。”

朱棣心头一震,面上却不动声色:“父皇英明,雄英殿下年轻有为,自然能将局势一一理清。”

朱元璋盯着朱棣看了片刻,似在观察他的反应,随后沉声道:“这湖广动乱的背后,我看不止是地方豪强,或许还有朝中人暗中伸手,真是不让人省心呐。”

马秀英插话道:“老四,你平日用兵有方,父皇总是对你放心。要不这次你留下来,在京里帮帮雄英,看看有没有人暗地使坏。”

朱棣连忙谦逊道:“母后抬爱,雄英殿下才智过人,有他主持,儿臣不过添砖加瓦,愿尽绵薄之力。”

朱元璋眼神微微一闪,语气缓和下来:“那也好,你就先留在京中,帮着盯一盯朝局。咱家这江山,可容不得谁心怀鬼胎。”

朱棣低头应下:“儿臣遵旨,必不负父皇厚望。”

这时,马秀英亲手斟了一杯茶递给朱棣:“老四,北疆冷,回来就多歇歇,湖广那边的事,慢慢办,别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接过茶,眼中掠过一丝深思,低声应道:“母后放心,儿臣明白。”

坤宁宫内,氛围虽温和,但暗流涌动。

朱棣接过茶后,将杯中热气轻轻吹散,低头沉思,表面镇定的他,心中却如千军万马奔腾。朱雄英以“北疆余孽”为名,试图将湖广乱局与自己几兄弟联系,此举是否真的只是一次常规布局?

朱元璋的目光始终在朱棣身上打量,那双深邃的眼睛似能洞穿一切。他缓缓开口:“老四,你跟你侄子在湖广一事上,倒是有些默契。他既然提到北边余孽,你就顺着这条线,再看看有没有什么猫腻。”

朱棣心头微震,连忙拱手:“父皇放心,儿臣虽在北疆练兵,但对朝廷安危从不敢懈怠。若湖广之乱真与北方有牵连,儿臣必定彻查。”

朱元璋缓缓点头,语气变得更为低沉:“如今雄英负责新政,动了不少人的根子。这湖广虽是地方小乱,却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咱不怕有人反对,就怕有人借着乱局浑水摸鱼。老四,你要多盯着点。”

马秀英见父子二人话题愈发深沉,轻轻一叹,语气转缓:“老四啊,雄英虽是你的侄子,但终究还年轻,你这做叔叔的,多扶持着点。湖广乱局不能拖,越早解决越好,这江山,总是要留给下一代的。”

朱棣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隐晦的复杂。他低声道:“母后放心,儿臣必定全力配合雄英,共平湖广乱局。”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笑,眼中却多了一抹寒意:“配合是应该的。不过老四啊,大明的江山虽是要传给下一代的,但咱活着的时候,这天下还是咱说了算。”

此话如惊雷入耳,朱棣心头一震,连忙跪下叩首:“父皇教诲,儿臣不敢有一丝违背。”

朱元璋冷哼一声:“记住你说的话。既然回京,就先在这盯着朝局。这些年你在北疆练兵,少不了有些人借你名头做文章,你自己也掂量掂量。”

朱棣额上已沁出细汗,重重一拜:“儿臣谨记。”

马秀英见状,打了个圆场:“老四是忠臣孝子,陛下就别为难他了。今晚家宴,你就多喝两杯,当是替你母后解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