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展开信筒,是朱雄英的手谕。太孙不仅派来了农学堂的专家,还特意挑选了一批适合天竺气候的种子。
"好啊,"沐英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孙果然考虑周到。"
他转向老农:"过几日,会有懂农事的人来教你们新的耕作方法。我大明的种子也会送来,保管来年有个好收成。"
老农跪地叩首:"多谢大都护恩德。"
沐英连忙扶起他:"不必多礼。农者天下之本,理应受人尊重。"
晌午时分,沐英回到王城,立即召集天竺的官员商议农事。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此刻都专注地听着这位征服者讲解农业改革的计划。
"诸位,"沐英的声音沉稳有力,"天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只要用对方法,定能有个好收成。我大明愿意倾囊相授,助天竺度过难关。"
一位年迈的大臣颤声问道:"不知大都护要我们付出什么代价?"
沐英淡然一笑:"我大明天子以德服人。教授农技,原本就是仁政。诸位只需用心学习,认真推广,让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堂下众人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这个强大帝国的将领,会有如此胸襟。
夕阳西下时,沐英又去了城外的农田。暮色中,他看到一些农民正在翻耕土地,准备接受新的耕作方法。
"将军,"副将轻声问道,"您说太孙为何如此重视农业?明明我们的军威已经让四方臣服。"
沐英望着远处的农田,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正因为军威使人臣服,才更要用农政让人归心。太孙深谙治国之道,知道只有农业兴旺,天下才能久安。"
夜幕降临,沐英在营帐内写下奏报。他不仅详细记录了天竺的农况,还仔细分析了改良的方案。
"太孙殿下明鉴,"他写道,"天竺民风淳朴,只是缺乏良法。若能以我大明农政教化之,不出三年,必能化干戈为玉帛,变战场为良田。"
写完后,沐英走到帐外。夜空中繁星点点,不知哪一颗正照耀着远方的应天。他想起临行前朱雄英的嘱托:"凡属四夷,皆为赤子。当以农立国,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