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

此时此刻,他终于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大明的强大,不仅在于兵甲之利,更在于农政之善。而这种善政,必将让四海归心。

第二天一早,沐英就收到了好消息。农学堂的人已经在路上,再有半月就能到达。与此同时,天竺各地的农民听说有新的耕作方法,都派人来打听。

"传令下去,"沐英对副将说,"让各地准备好田地,等农学堂的人到了就开始施教。另外,把我们带来的农书都发下去,让他们先学着看。"

小主,

副将有些为难:"可是将军,这些农民大多不识字啊。"

沐英笑道:"无妨。让会读书的人给他们讲解。再说,农事讲究实践,到时候直接在田间地头示范,他们自然就会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有几个天竺农民在翻地时,挖出了一些古老的水利设施。从残存的砖石看,这些水利工程颇为精妙,只是年久失修,才沦为废墟。

沐英立即命人详细记录,并派人去查找相关的古籍。他隐隐感觉,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果然,在天竺的王室藏书中,找到了这些水利工程的记载。原来在几百年前,天竺就有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只是后来战乱频繁,渐渐荒废了。

"有意思,"沐英研读着古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水利技术与我大明的法门异曲同工。若能将其恢复,再结合我们的新法,必能事半功倍。"

他立即修书回京,将这个发现报告给朱雄英。相信太孙一定会对这种文明的交融感兴趣。

随着时间推移,天竺的农业改革渐渐显现成效。当地农民惊喜地发现,新的耕作方法不仅省力,产量还更高。

"大都护,"一天,一个农民代表来到沐英的驻地,"我们想请您看看现在的农田。"

沐英欣然前往。当他到达农田时,看到昔日荒芜的土地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稻苗青翠欲滴,沟渠纵横有序,处处都显示着井然的生气。

望着这一切,沐英的心中充满了自豪。这就是大明的力量,不是靠铁与血,而是靠智慧与仁德。他相信,这种力量必将让天竺真正臣服,让四海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