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袁华心痛古塔怒

这些天来,袁华整个人都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着,心情极度低落。原本那个阳光开朗、能言善道的他仿佛消失不见了一般,如今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间属于自己的高等学校办公室里,眼神无神地望着某个角落,独自发着呆。

尽管内心备受煎熬,但袁华依旧没有放弃努力。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拼尽全身力气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甚至比以往还要更加用心和专注。对待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他也始终展现出最为友善温和的态度,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然而,让袁华感到无比困惑和痛苦的是,即便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大汉却对他的种种表现视若无睹,甚至还以一种冷漠而疏离的方式回应他,甚至攻击南海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袁华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其中缘由,心中的疑问如同一团乱麻越缠越紧,令他愈发苦闷烦躁。

华夏国确实庇护了一半的邓家人,可这并不代表华夏国参与了大汉的政治斗争,这只是袁华和邓太后的交易。

邓家也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放下手里的史书,袁华为邓家的忠诚感到惋惜,亦为大汉的薄情感到愤怒。

邓太后的父亲,东汉元兴元年(105年),陇西高原的羌人集体跪地痛哭,用刀自割面颊,任鲜血滴落。汉朝斥候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四万余羌人正在集结,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叛乱……这个被《后汉书》记载为“如丧父母”的真实历史场景竟是祭奠一位汉朝官员——刚刚病逝的护羌校尉邓训!

羌人为邓训举行的仪式是一种古老“剺面礼”,本是他们部落最高葬仪,平时只有大酋长配享,这次仪式出现了三个反常:

1. 参与部落多达27支,包括曾与邓训交战的烧当羌。

2. 连妇女们也获准持刀划面,痛哭流涕。

3. 集体跪向东方,洛阳方位。

邓训是谁呢?到底做了什么,令野蛮未开化的羌人如此心悦臣服?

邓训就是东汉故太后邓绥的父亲。东汉打跑了匈奴后,“羌患”开始频发。汉朝是汉族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甚至快亡国了对边患也大多选择武力解决问题。永元年间,邓训横空出世,完全摒弃了当时盛行的军事镇压策略。《护羌令》,揭开了他的治理玄机:他默许羌人保留"血誓断案"习俗,却将汉律的"伤人者赎"条款与之对接 ,他在湟中谷地建立定向贸易区,用中原犁铧交换羌人战马,但要求交易必须"羌汉共秤" ,他亲自参与羌人"白石祭",却在祭坛旁设立汉式社稷神位……

这种“以德教化”产生了神奇效果。某次汉军误杀羌民引发骚乱,邓训竟令涉事士卒依羌俗"赔命价",自己却按汉律将其革职流放。这种双重惩罚机制,意外获得双方认同——羌人碑刻称其"明如白石神",而洛阳朝堂赞其"未损国威"。

和熹皇后邓绥临朝掌权后,继承了父亲的临时性怀措施。

她在永初元年(107年)推行的改革,堪称古代版的"民族区域自治"雏形:颁布《羌汉断事令》,命地方官“依俗理旧案,据律断新争” ,破格提拔羌人豪帅滇零为破羌都尉,开少数民族将领统率汉军先例 。

而邓太后本人,她的功绩其实不输任何帝王,只是她是女子,历史少有评论。

邓太后,名邓绥,是东汉中期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她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邓绥自幼聪慧好学,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晓《诗经》《论语》,其才学与品德深得家人赞誉。

邓绥于15岁入宫,因其品德高尚、谦恭有礼,深受汉和帝喜爱。102年,她被立为皇后。105年,汉和帝驾崩,邓绥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开启了长达十六年的摄政生涯。

邓太后在位期间,东汉面临诸多困境,如水旱灾害、外族入侵、盗贼四起等。但她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决心,力挽狂澜,挽救了东汉的江山社稷。

首先,邓太后以身作则,推行节俭政策。她削减宫中开支,禁止奢侈浪费,还约束宗族,严惩不法行为。其次,她积极救灾,多次减免灾区赋税,开仓放粮,拯救了无数百姓。此外,她还推行“假民公田”政策,鼓励百姓耕种,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政治上,邓太后整顿吏治,表彰廉洁官员,严惩贪污腐败,使朝政焕然一新。她还重视教育,开办男女同校学堂,甚至让宫女也能接受教育,开创了女性参政的先河。

在外交上,邓太后采用刚柔并济的策略,平定边患,确保边疆安宁。她还大力支持科技发展,她出资大力推广造纸术,是她推动蔡伦改进造纸术,为后世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她对于自身极其节俭,却出钱给张衡造浑天仪,造地动仪,只为了解天象和地灾,想用科学来拯救苍生。

小主,

若以人生所处的时代而言,邓太后远比他袁华伟大百倍,她才是中华科学的推动者之一。

邓太后临朝十六年,她以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东汉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统治时期,东汉天灾不断,可社会相对安定。邓太后的一生,堪称“皇后之冠”,她的功绩在东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这位太后故去,他的哥哥辞官回故里,还要被逼死,这就是寡情薄义,这就是世家和皇家政治极度无情和无耻。

甚至,女学也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