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一半的女性人口,从此再难入学堂,以致后世儒家甚至说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屁话。
他从来都不喜欢政治,但他从来都不关心政治,甚至离东汉的政治圈很远。
但他受不了,东汉愚昧天下的做法,东汉对邓家不公,他能保住一半邓家人性命,已经不失承诺。
可东汉对天下的不公,他岂能坐而视之,不闻不问?
再次看向桌上的史书,他拿出一张纸,写下东汉,儒学和世家三个词,他的手指把笔杆捏的死死的。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的崛起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现象。世家大族在东汉的发展中既有功绩,也有过失,其对东汉政权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形成过程之中是有功绩的。
首先,人才储备与文化传承。东汉世家大族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习。这种传统使得世家大族成为东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传承者和人才储备库。他们通过世代积累的文化底蕴,培养出大量精通经学的士人,这些士人通过察举、征辟等方式进入官僚体系,为东汉的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次, 地方稳定与经济保障。在天灾频发,流民动荡的背景下,世家大族通过兼并土地,建立了具有军事防御能力的“坞堡”,这些坞堡成为地方百姓的避难所。世家大族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保护了大量本土居民,维护了地方的相对稳定。
但,世家大族的过失也罄竹难书。
其一,权力垄断与政治腐败。东汉中期,世家大族逐渐垄断了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使得官职成为世家子弟的专利,普通士人难以进入官僚体系。这种权力垄断导致政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其二,土地兼并与社会矛盾。世家大族通过土地兼并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兼并的还是最好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依附于世家的佃户。这种土地集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
他要救华夏,就必须限制世家,也要任用世家子弟,这是一个巨大的学问。
首先,必须完善选官制度。大汉政府应改革察举、征辟制度,增加公平性和透明度,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科举必须要进行,可以通过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选拔真正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避免世家子弟凭借家族背景轻易入仕。
其次,必须严刑酷法,限制土地兼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兼并的限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严格限制人均占有土地的最大数量,否则祸乱天下,任何朝代的衰败都是从土地兼并开始的。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几乎贯穿了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的根源之一。从周朝到清朝,土地兼并问题始终是王朝兴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周朝初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集体耕种,那就是孔子看到的周初盛世。然而,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开始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这也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埋下了土地问题的隐患。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问题较为突出的时期之一。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经济恢复,但也为土地兼并埋下隐患。随着时间推移,豪强地主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矛盾激化。东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最终引发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试图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缓解社会矛盾。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豪强兼并,均田制逐渐崩溃,土地兼并问题再次凸显。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同时,失去土地的流民会依附豪强,于是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皇室宗族、官僚和宦官通过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庞大的庄园经济。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同时,土地兼并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代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试图缓解土地兼并问题,但土地私有制的根本矛盾并未解决。随着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后成为流民或佃农,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这种矛盾在晚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重要根源。
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土地兼并不仅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贫富差距,还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从周朝到清朝,土地兼并始终是王朝兴衰的最重要的因素。
再次,还不能一棍子全打死,要利用好世家有才学的子弟,这是华夏文明存续的骨血。
要充分利用世家大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储备,将其引导到国家建设中。例如,鼓励世家子弟参与地方教育,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要限制世家聚集和军事化,通过削弱世家大族的军事力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例如,限制世家大族建立私人武装,将地方军队的指挥权收归中央,避免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袁华将笔放下,他心痛,但也已经醒悟,大汉绝不可能靠知识改变命运,大汉已经是一棵腐烂到根子里的巨木,必须推倒重来。
他提笔写下以下文字,派出八百里加急送往落日城,然后通过乞力在北地的军事力量保护通信,越过莽林,日夜兼程送去北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