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林的表态,无疑给科举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原本还有一些犹豫不决的学士,也纷纷表示支持。至此,科举新举措得到了翰林院的全面认可。
傍晚,陆子回到家中,杜氏早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晚宴。她身着淡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静静地等待着陆子的归来。
陆子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他走到桌前坐下,杜氏为他盛了一碗汤,柔声道:“辛苦了。”
席间,杜氏含情脉脉地看着陆子,不时为他夹菜,眼神中满是爱意与崇拜。陆子看着眼前的佳人,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他们共同的未来。
酒过三巡,杜氏轻轻地握住陆子的手,柔声道:“你今天真棒。”
陆子笑了笑,反握住杜氏的手,说道:“这都是大家的功劳。”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夜深了,陆府内一片寂静。书房里,一封匿名信静静地躺在桌子上,信封上只写着四个字:小心行事。
科举新举措的推行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流涌动。在翰林院取得共识后的几日,陆子着手准备首次新科举的实施细则。他废寝忘食,力求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为寒门子弟开辟一条真正的通天大道。系统适时地奖励了他“精妙组织”能力,这是一种可以将复杂事务清晰化、模块化,并高效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陆子只觉脑海中一片清明,原本繁杂的筹备工作在他眼中变得井井有条,推行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一股反对的暗流正在悄然滋生。一些顽固的保守派官员,对陆子的新举措仍然心怀不满。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着如何破坏新科举的实施。
杜府内,杜老爷来访。他看似关切地询问着陆子科举筹备的进展,言语间却透露出隐隐的担忧。“贤婿啊,这新举措固然好,但树大招风啊。那些老家伙们,可不是省油的灯。”杜老爷捻着胡须,意味深长地说道。
陆子明白杜老爷的顾虑,他淡然一笑:“岳父大人放心,我心中有数。改革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但为了国家未来,我绝不会退缩。”
杜老爷叹了口气,拍了拍陆子的肩膀,没有再说什么。他的态度依旧暧昧,让人捉摸不透。
与此同时,陈翰林也感受到了压力。一些曾经与他交好的保守派官员不断劝说他,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反对新科举。陈翰林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钦佩陆子的才华和抱负,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得罪那些权势滔天的老臣。
一日,陈翰林在翰林院整理书籍时,发现了一份匿名信。信中用犀利的言辞攻击陆子的新举措,并暗示陈翰林如果继续支持陆子,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陈翰林看完信后,脸色煞白,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将信揉成一团,扔进了火盆里,但心中的不安却挥之不去。
陆子凭借着系统赋予的“精妙组织”能力,将科举的各项准备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亲自到各地巡视考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他深入民间,宣传新科举的政策,鼓励更多有志之士参与科举考试。
在陆子高效的组织下,新科举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神速,眼看就要正式开始了。然而,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负责印刷试卷的官员突然失踪,而新印好的试卷也不翼而飞。
消息传来,陆子脸色一沉,他意识到,这是保守派残余势力的一次蓄意破坏。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并加派人手保护考场安全。
夜深人静,陆子独自一人在书房里踱步。他感觉到,保守派残余势力即将发动最后一击,但他不知道具体的攻击方向。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陆子打开门,只见一个身影闪了进来,在他耳边低语道:“大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