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一部分人,刻意仿古,追求纯粹的人工。
可……
新的就是新的。
其后是落款。
所谓落款,又有四种不同形式。
其一,便是印章,常见与各种瓷器底部。瓷器烧制好后,会依据器形、质地,釉色、花纹的区别,判断优劣,划分成不同的规格。
规格最上等,作为御用。第二等,用作出口,或通过海贸,出口海外,或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销往中东。到第三等,才会在国土内销售。
而依据规格的不同,落款印章也不一样。有名工匠出品,便会留下私章。规格最上等,会留下制作窑口的名字,譬如鼎鼎有名的“景德镇瓷器”。
不仅要留下篆书印章,若为御用,还要留下年号。
譬如在“景德镇瓷器”的篆书印章外,留下“某某年号某某年制”的小章。
除了印章,还有铭刻。
这种落款,多见于金银玉器,或是竹木漆器。
这第三种,便是添料。
某些工匠或窑口,为了让自己的器物独一无二,又避免被他人抄袭模仿,会在铸器之时,特意往器物中添加一些材料,且于铸器本身的材料不相容。
等器物成形,那种材料便会永远留在器物当中。
若是出了问题,例如被同行的对头栽赃陷害,只要将器物一摔,取出掺杂的材料,便能自证清白。
添料之法,不仅有这一处好处,也因为添了另一种材料,会使器物本身出现“偏侧”的效果。
即某一件对称的器物,若是悬空,器物会偏向一侧,达成某一方面的“头重脚轻”,或是“头高脚低”的状况。
许多珍贵器物,都能借此,初步判断真假。
这种鉴定方式,又称悬拴法。
这最后一种,乃是烧空。
此种落款方式,需得真正的大匠,才有这本事。
他们依靠一双巧手,以及精湛的技艺,纯熟的经验,在器物成型之时,让器物的某一位置,形成空室,且烧制之时不会坏掉。
如此,器物也能用“悬拴法”来辨别真假。
可眼前这尊大阿福,却没有任何落款。
不仅没有印章和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