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前面他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外,李如璋还决定学习帝君,创建内卫。
由他直接管辖。
不过他和帝君创建内卫的初衷不同,帝君是为了掌控朝堂,监察百官对他是否忠心。
而李如璋创建的内卫则不同,
他创立的内卫分为两部,分别是内卫军情司和内卫督察,
军情司专司军中刺探军情,和各地安插间谍,用于作战需要。
而内卫督察则是监督管理的军中和各地官员是否清廉奉公。
为此他特意邀请了周泽和李少严一同商议。
谁知道他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二人同时反对。
这倒是让李如璋没想到。
李少严觉得,军中已有斥候,何必再搞个军情司出来?
至于督察,都是袍泽弟兄,这样做,反而会寒了弟兄们的心。
周泽反对的原因则是觉得,朝廷已有御史台、都察院,也没必要再折腾。
但是,他们二人都忽略了一些问题,
军中斥候只是用于战前刺探情报和战时遮蔽战场。
都是两军交战时才动用的力量,
可若是想要事先获得大量情报,非间谍不可。
李如璋要成立的军情司,则是类似于间谍组织更多一些,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何北虏以寡击众,却能屡战屡胜?
除了士卒精良敢战之外,和对方善于使用间谍也有关,北虏每次要攻伐一个地方,都是提前便安排人手,刺探这个地方的情报。
等到真正对某个地方用兵的时候,其实早已是对此处了如指掌。
这也是李如璋从当初北虏谍子冯道文身上获得的启发。
督察文武官员则是因为,都察院、御史台这些官员,和地方官员同属文官,难免有相互串通,沆瀣一气的可能。
而朝廷和朝廷派下来的这些文官,对武将,极尽苛责压制,这样文武有别,很不公平,甚至说是畸形。
想当初,李如璋他们逃难初来光州的时候,朝廷不就是对周泽和对自家大哥区别对待。
所以李如璋决定,成立内卫督察的时候,分别从军中选拔能识文断字者。
以及从各地官员中挑选人员,
然后实行文武对调办案,文官若是犯事,便由军中派人查证,军中若有人犯事,案件就由文官来办理,
本朝不是文武间隙颇深吗?
那正好利用这一点,这样就能尽可能保证不会有串联包庇之嫌。
办案之时,不论是地方还是军中,胆敢横加阻拦者,视为同谋,杀无赦。
同样,若是以文武嫌疑,故意构陷攀污他人者,同罪。
李如璋表示,正值乱世,若是法不能行,则理不能公,理不公正,则民心尽失。
乱世,当用重典。
经过李如璋这一番解释之后,这才让李少严和周泽松口。
不过,也仅仅是同意让李如璋先试一试,看看效果。
忙完这边,李如璋又重赏了之前跟随他一起前去帝都的亲卫,尤其是他的亲卫队长李顺。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帝都此行,虽然最后自己有惊无险,但是这些弟兄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想方设法营救自己,这份恩情,却是实打实的,
赏赐完毕,李如璋又将李顺留下,李顺是李少严的族亲,这也是当初李少严让他护卫李如璋的原因,
李如璋下狱李顺第一时间探视,李如璋让他想办法送信让李少严营救自己,他又星夜兼程逃回光州送信。
一路艰辛,毫不犹豫。
当初送信的时候,纵使他善于骑射,依旧将大腿双侧磨得血肉模糊,马也累死两匹,消息送到那一刻,他便昏迷高烧不醒。
可即便如此,因为担心自家元帅不熟悉沿途情况,误了营救,
身体稍微痊愈,便又跟随李少严一起折返。
这也能看出来,李如璋平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世人都不傻,你对将士们怎么样,将士们心里完全明白。
正如李如璋曾经看过一篇历史记载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豫让的刺客,因为得到了智伯的优待,后来智伯被人所杀,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便说了一句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意思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如今经过这件事之后,有了这种过命的交情,他与这些军士的感情更加的深厚。
李如璋打算让李顺来担任内卫统领。
起初李顺一听,是连忙推辞。
他虽是李少严的族亲,可并未上过私塾乡学这些,
他之所以能识文断字还是当年跟随李少严身边耳濡目染才学会的。
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也不会被底下人服众,尤其是下属里面还有文官。
他还是愿意跟在李如璋手下,当个亲卫队长更好。
气的李如璋将他一顿痛骂,不思进取。
最后,李如璋告诉他,不要以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一定聪明绝顶,天资聪慧。
很多下位者也不一定就是愚钝、平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所谓时也命也。
他李顺慢慢的官职越做越大,自然而然思维和眼界以及能力就不一样了。
他看中李顺忠诚,只要李顺在以后的位置上,行事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其他的,可以慢慢学。
当然,李如璋所谓的忠诚,并不是指忠诚于他本人,而是忠诚于他目前所进行的这一番事业。
不过,李如璋还有些话没对李顺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于能不能用好,完全取决于任用者的眼光和安排是否妥当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