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曹子文势压中原 邓士载兵锋南指

建兴元年(黄初五年),是历史性的一年。在季汉政权交接与官场震荡的驱使下,三家在多地大打出手。然而这本应降于季汉的危机,反浇灭了其尚处萌芽中的内斗之火,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使这场主少国疑的危机得以平稳度过。

建安二十四年那场战役走向的改变,终于还是引发了连锁反应。

汉吴湘水之战不仅保住了蜀汉第一大将关羽,同时使损兵折将的势力变成了东吴。而接下来关羽为以打促和发起对江东的主动进攻,更使东吴元气大伤,汉吴之盟较之联姻时期更加紧密,达到了边境不驻兵的地步。也使刘备发起双线作战成为可能。

而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合力发起的关中——荆宛战役(襄樊地区的第三次争夺)则将曹操压在孙刘头上的铁板撬开了一条裂缝。此战,蜀汉一举鲸吞曹魏关中军五万人马,大将曹真、张合殒命汉中。尤其是后续曹操发起的复仇战役,又以不合时宜的头风发作戏剧性收场。致使这个裂缝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虽然曹彰夺取江夏、庐江扳回了一些局势,却又在南郑——上庸——襄阳及后续战役(襄樊地区的第五次争夺)中输的一塌糊涂。至此,原本“华夏大地虽三分,魏居九州有其二”,人口兵力,双双大优,平稳发育,一波推平的情形。在曹魏集团围绕襄樊重镇进行的五次战役展开中接连失利下,局势的天平竟再次回归平衡。

当下的境况,对曹、刘、孙三家而言,都可谓是“能主宰未来数十载”之大变局!或许是打累了,或许是给祭祀对象一个面子,三家默契地以和平的形式度过了公元225年的上元节(元宵节)。

然而明面上的相安无事,掩盖不住背地里的暗流涌动。春耕结束没多久,曹魏方面就又有了新动作。

十万人级别的调动想要掩人耳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原异动的消息很快就被季汉细作探知。

只不过,曹彰本来也没有准备要掩人耳目。

自从刘备起势后,曹魏在两家大规模战役中就没占着过便宜。所以既然战术上低人一等,为什么还要死磕到底呢?于是乎在局势的变化下,曹魏集团选择了扬长避短,开展了针对季汉的长期政策——疲汉计(详见一百六十一章)。其实所谓疲汉计,亦不过是趁着季汉还没有发育起来,用现有的优势玩消耗罢了,没什么高明之处,然而却是个近乎无解的阳谋。

曹魏的力量布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