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淝水之战

【《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记载:升平三年(即公元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

在北伐路上,谢万不仅常常用长啸、吟咏来表示自己高贵,也不曾安抚将士。

谢安很是喜爱谢万,看到他这种行为,便知道他一定会失败,就跟他一起上战场。

等到谢万北伐失败后,将士们崩溃逃跑,谢万也一样狼狈逃跑,将士们便想趁机除掉他,不过看在谢安的份上又放过了他,谢万逃过一劫。

军队内部想趁机除掉他,后来又说:“看在谢安的面子上吧。”所以谢万侥幸地逃脱了死亡。

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这件事使得谢氏家族受到严重影响,谢安也起了做官的想法,而当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

弹幕“四十多岁正是打拼的年纪。”“谢万这么差劲吗?”“应该是谢安的作用这么大的吗?”“世说新语有一部分出于传闻。”

当然了《世说新语》并不全部写实,他们的言论或故事有一部分出于传闻。所以谢安究竟有没有和谢万一同上战场,有没有将士们因为谢安而放过谢万,我们无从得知真相。

但从这一故事中我们也能窥见谢安的威望很大,他无论是因为家庭,还是因为朝廷,或者是他自己,他要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了。

升平四年(即公元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桓温很是器重谢安,桓家与谢家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被贬的谢万病逝,谢安趁此机会,以为谢万奔丧的名义离开了桓温。

后来,又担任吴兴郡太守,不久又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桓温,东晋一大权臣,殷浩曾接受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抗衡桓温。

然而永和八年(即公元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前秦,兵败而归。之后两年多次北伐失败,遭桓温弹劾,殷浩被废为庶人,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

桓温开始他北伐的道路,然而在第三次北伐时,大败,导致其声望大减。

在之后的寿阳之捷时,桓温想一雪前耻,便问郗超道:“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

郗超说“不能。”

既然不能,那就不利于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想要提升因枋头兵败导致的声骤减,提升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还能拿有什么办法呢?

郗超给他出了个主意:“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

好家伙,您可以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此来重立威权。

于是桓温决定废黜皇帝司马奕,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

弹幕“这就是权臣吗?”“想立威,废皇帝啊,自己提拔上来一个,多好用的手段。”“在东晋,名声很重要。”

“UP上一个刚说了霍光,立即就来了一个效仿的。”"他在想啥。"“六十岁老翁何故如此。”“不该学的咱别学。”】

【太和六年(即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京,发动政变。

司马昱即位后,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谢安对其也是以君臣相称。

《晋书·桓温传》记载:“是时温威势翕赫,侍中谢安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

咸安二年(即公元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病重,司马昱连发四诏,催促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却故意推辞。

司马昱驾崩前夕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并留下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