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佳文共赏

沈熠早就想到了会有这种情况,于是皱着眉头解释道:“谢院长、宁夫子、二哥,实不相瞒,我虽然知道一些这些人的事迹,但我也没见过他们,而且这篇文章的原作者也不是我。当然,若是你们不嫌弃我讲故事的水平,我倒是可以将我从别处听来的这些事迹转告于你们。”

“沈爵爷请讲,老夫绝不会嫌弃,宁夫子和沈侍郎想来也不会嫌弃。”谢礼捋着胡子道。

沈熠扫了一眼宁延和沈煜,见二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于是捋了捋思绪,开始讲述起来:“谢院长,这篇文章是我小时候跟随师父四处游历时,偶然遇到的一个名叫‘韩愈’的人写的。此人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本想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且当时的贵籍之人又看不起教书之人,而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思想风潮,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韩博士对此痛心疾首,愤而写下这篇文章,为的是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方面的模糊认识。

至于文中提到的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据那位韩博士说,他们都是上古时候的贤者、圣人。其中,孔子是一位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圣人,被时人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他又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至于其余四人,郯子是一位讲道德、施仁义、对百姓恩威有加的君主,苌弘是一位通晓天文历数且精于音律乐理的博学之士,师襄是一位擅长击磬、抚琴的乐师,老聃则是另一位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物极必反’。这四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是圣人孔子无法企及的。因此,孔子才会执弟子礼,虚心地向他们请教问题。当然,这些都是我听那位韩博士说的,至于这些事迹的真假,我也不敢保证。”

说完这些,沈熠偷偷地观察了一下谢礼等三人的神色,发现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对孔子这位圣人的敬佩与神往,毫无对这些事迹的怀疑。这令他暗暗松了口气,庆幸自己机智过人。

许久之后,谢礼似有所感,长叹一声道:“上古时候的圣人为了学问竟能做到如此地步,实在是令我等后辈汗颜。沈爵爷,今日若不是因为你这一篇文章,老夫怕是要走不少弯路了。此等大恩,请受老夫一拜。”说罢,他果断地向沈熠躬身施了一礼,宁延也跟着施了一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熠急忙侧过身子,扶起谢礼和宁延,羞愧地道:“两位先生折煞在下了,在下不过是抄了一篇别人的文章,讲了一遍别人的故事,哪敢说什么‘大恩’,两位先生真是太客气了。”

谢礼搭着沈熠的手站直了身子,郑重地道:“沈爵爷,老夫在来京都之前,还对宁夫子有关你的评价表示怀疑。今日一见,只觉得相见恨晚。老夫在此郑重地邀请你加入明伦书院,为书院的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为我朝培养一批立志于报国安民的官员,拜托了!”

眼见谢礼又要施礼,沈熠抢先一步拦住了他,急忙道:“谢院长,您若是再向在下行礼,那我们的谈话就到此为止吧。说实在的,不是在下不愿去贵书院,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吧,您与宁夫子暂时就先在家里住下,关于下个月的书院交流会,若是有什么需要在下帮忙的地方,两位尽管开口,只要在下能帮得到,一定会全力以赴,两位意下如何?至于加入贵书院的事,两位就不要提了。实不相瞒,在下不久之后就要出一趟远门,短时间内也回不来,就算真的加入了贵书院,也不过是误人子弟罢了,还请两位海涵,多多见谅!”

听到沈熠这么说,谢礼与宁延对视了一眼,两人虽然有些不甘心,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得答应了沈熠的提议,留在镇国侯府做客。而沈熠见这两人终于打消了对自己的想法,心里也不由得窃喜起来。一面陪着两人闲聊几句,一面让芸儿去找侯府的大管家沈衍,让他为谢、宁二人安排住处,并准备接风宴,为两位先生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