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善是武将出身,身经百战,可是偏偏非常重视教育,平时也经常结交一些文人雅士。常善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后来调任羊州将军,便大力着手羊州固山营的固山子弟的教育。
而且,常善认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如果只是几千年只研究那几本“圣贤书”,肯定会逐渐落后于时代。
当年黛青太祖皇帝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到了世祖的时候就入主中土,仅凭二十万固山披甲将士就征服了人口数千万的中土和南土西尼各方势力,关键的关键就在于黛青王朝非常积极的学习各方各族,甚至包括西洲的所有能够接触到的文化和技术。
而近代以来,黛青屡屡败给西洲列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在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黛青自入主中土以来止步不前,逐渐停止学习外域文化所致。
而且,在羊州待得越久,常善越发现,洋人的东西即使说不上比黛青原有的东西好上多少,可是也并不矛盾啊。既然古伦人可以学习塔拉人的技艺,吸收西尼人的文化,为什么就不能学习西洲人的学问呢?所谓艺多不压身,多学习一些东西,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与西尼人珍视传承祖先文化不同,古伦人更看重学习身边优秀者的文化。如果遇到强大的对手,那就向对手学习,逐渐学会对手的的优势,甚至有一天超越对手。这,其实正是古伦人最核心的传统精神。其实,古伦人越是“向他者学习”反而越是“继承了先人”。虽然现在很多古伦人已经失去了这种锐意进取之心,但是常善却依然仍然不忘初心。
所以,在保持对传统教育的重视的同时,常善认为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夷学”的加强上,让年轻人甚至孩子从小就接触并掌握夷人的思想和技能,那么在以后与夷人交往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无知而犯下不必要的错误了。
而学习夷学的途径,最好的当然莫过于羊州同文馆。
但是常善很快发现,朝廷对于羊州同文馆的投入微乎其微。师资不强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各个层面,都受到制约。
其实,朝廷对于同文馆还是很重视的,真正让常善认为是问题的是:入学者几乎完全集中于固山子弟或者西尼士大夫家庭的学子。虽然他们几乎都是科举考试中的“失败者”,但是出身的门槛仍然是非常高的。这就导致学校整体的风气是:既奢华又无品。学生们都出身富贵人家,又正值年少,所以吃喝玩乐是免不了的,但是因为之前在科举学习中已经备受煎熬,所以对于任何学习之事都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那么,是否寒门以及上进学子不被允许进入呢?也不是,只不过当整个学校已经被这些花花公子们占领的情况下,贫寒子弟会被他们讥讽嘲笑,而上进之士也很容易被他们带坏,或者因为不能相融而遭到排挤。
大家都不读书,就你积极,显得大家多不好看?
于是,学风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