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矛盾关系,所以两宫才对翁同龢有所防范。但是这种防范也不能太明显,否则难免让清流派抓住一些把柄,在背后乱嚼舌头。两宫最在乎的是皇帝的态度,希望看到的,是皇帝既要把翁同龢的学问学到手,同时又不要跟翁同龢和清流派走得太近。
当然,两宫不希望皇帝和任何力量走得太近。她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皇帝能够跟自己保持最亲密的关系,同时可以平衡好各方面的力量。
而当翁同龢一脸悲伤的把光统帝批准的《皇学馆学生自我管理章程》呈报两宫的时候,两宫的笑容是非常诡异的。
翁同龢看见两宫的笑,顿时明白了,不禁心中一阵凄凉:“老夫含辛茹苦的教导皇上,想不到皇上终究还是跟自己的母亲更亲啊。”
正如翁同龢所想,两宫微笑正是因为早在翁同龢来之前,两宫早已经分别从大喜子、载泽那里得到了成立委员会并立定自我管理章程的消息,知道了全部内容。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同时的从载湉口中直接得到了消息。
最让他们欣慰的是,其实早在开会之前,载湉就已经跟两宫认真商量过会议的流程和内容了。而且,载湉还私下单独寻求了西慈的意见,表示准备重用大喜子和载泽。
所以两宫非常确定,皇帝是心在自己这边的,翁同龢虽然才高八斗,是所谓的“状元帝师”而且是“父子两代帝师”,但是终究还是自己的亲情胜过了师恩啊。
两宫就是希望皇学馆的学生们可以在不违背校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依赖于两宫的“自我管理”来维持运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觉得老师严厉,而两宫和皇帝完全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学生们会形成一种感觉:皇帝是自己的“好大哥”,而两宫则是自己的“慈母”。小孩子当然都是依赖母亲的,一旦让学生们有了这种心理,以后哪怕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也仍然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两宫,尤其是西慈,因此大大的称赞了载湉,然后载湉才把批准后的章程交给翁同龢。
不仅如此,两宫还把《章程》的内容大体上通知了四王,以示信任。
翁同龢心寒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此之前,过早失去父母保护的载湉很大程度上将对父母的情感转移到和蔼可亲的翁老师身上,表现出了太多对他的依赖。这就让翁同龢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可以通过与小皇帝的师生感情,取代两宫四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从而在将来的政治生涯中达到万人瞩目的巅峰之位。
帝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天地君亲师,表面看来,师只排在最末,但是天是虚无的,地是沉默的,君就是皇帝本人。所以事实上位在帝师之上的存在,只能是亲尊。如果皇帝对自己言听计从,那么一旦皇帝亲政,自己岂不是就是整个帝国真正意义上的最大实权者吗?
自己还都不用操心费力的去掌握什么权力,只要把握住皇帝一人就足够了。
这简直是高过宰相之位的宰相,没有太上皇称号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