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祸水东移

猫踪迷影 黑瞳迷影 2222 字 16天前

(食它)汤就是一例,我度娘了下,也没找到它的来历传说。彭城人质朴,不像某些文化名城,恨不得一碗杂碎,一个鸡爪子,都要和三皇五帝扯上关系

(食它)汤味道极浓稠香滑,麦粒很耐嚼,老母鸡和王八很软烂,生滚进去的鸡蛋,也平添了一丝鲜嫩。只是卖相实在不敢恭维,灰灰黄黄的,盛在一个粗瓷大碗里,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在别的地儿,至少会用小葱香菜调调色,可这里,就这么大喇喇地端了出来。

有点像当地的小姑娘,丽质天成,偏偏喜欢素面朝天,不事装扮,要是没有一双像我这样透过表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很容易当面错过。

吃完本来想随便逛逛,买点当地的吃食就回去,没想到在户部山脚下看到一片很有味道的古建筑。房子一层一层沿着山连绵建上去,看着很干净。

手机查了下,户部山的老宅子相当于明清时代彭城的半山豪宅,当地有句话“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据说,明天启年开始,有钱人为了躲避洪水和兵乱,纷纷在户部山建造宅院。三百年逐渐成了气候,一直到解放前,都是当地的富人区。

九八年,当地政府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拆迁改造,把户部山豪宅群还原改造,展露旧日风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站在山脚看,宅子的院墙都很高,而且下半部,大概两米都是麻石垒成,上半部也是用厚重的城墙砖砌的,防洪防匪效果想来不差。

既然来了,就进去逛逛,四合院逛过不少,但立体的还是第一次见。其他地方的老宅子,别管几进,都在一个平面上。可这里,院门照壁门房在一层,然后沿石阶而上,主人的院子在第二层,再往上,或是花园亭台,或是另一个院子。再往上,粉墙黛瓦,影影绰绰的立着好几进宅院,只是不对外开放。

还有鸳鸯楼,两层的小楼,里面没楼梯,一楼从这一层进,二楼的大门开在上一层,门开的方向还不一样,虽是一栋楼,楼上楼下却彼此独立,互不打扰。

可能是凿山而建,每进院子一般都不大,正房、东西厢房加上个小院,也就三四百平的样子,稍显急促,不过,花木掩映,檐高屋深,冬暖夏凉,住着一定舒服。

房屋很能反映当地的经济生活状况。同样是古宅,北京的宅子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要的就是那份闲适的派头。而江南的宅院,挖土为湖,堆石为山,雕梁画栋,轩窗锦屏,极尽奢华。与之相比,彭城的老宅子更讲究实用性,花哨的装饰很少,只求住着舒服。

京城天子脚下,岁月安稳,偏又规矩森严,富家子生活安乐,波澜不惊,又不敢逾制,只好在细节上展现自己的品味。与土老冒暴发户拉开距离。

江南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富商巨贾、归乡高官众多,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然怎么奢华怎么来,于是奢靡成风。

而彭城虽是华夏九州之一,历史悠久,号称“九朝帝王徐州籍”,但自古刀兵不断,又加上黄河时不时改道泛滥,百姓生存不易,自然就少了几分闲情逸致,事事讲求实用。

户部山的八座老宅子被打通了,连成一片,爬山逛古宅,多了几分野趣。有座宅子改成婚俗博物馆,正房里披红挂绿,装扮成洞房的模样。艳丽的中国红,人多热闹时固然大俗大雅,热闹非凡。可当时那宅子就我们两人,天又有点阴,深宅飘红,透出一股子诡异。我俩在门口张望了半天才敢进去。

当初我们的婚礼,也放在一个老宅院里,凤冠霞帔,三拜九叩,一个不少,唯独这入洞房,条件限制,没入成。这次倒是遂了心愿。趁没人,我壮胆躺在里屋槐木架子床的大红被子上,想拉老婆也躺着试试,老婆死活不肯,说躺在上面,像一对僵尸。

最后一座翟家大院是清朝一个富商的宅子,据说还招待过乾隆皇帝,这位皇帝,七下江南,沿途无数宅院,都号称他住过。合着弘历老头成了清朝星际酒店试住员,他没住过的房子,都不能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