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很常见,就比如西方有姓“White”(白色,又可视为纯洁的),而东方有“白”姓一样。俄罗斯也有“叶夫根尼(高尚的)”、“叶卡捷林娜(纯洁)”、“叶莲娜(光明)”、“马丽娅(上帝所爱的)”,诸如此类的词语。
在这个时期,一些孩子进入教会学校后,有姓氏的就在原来的姓氏后面加“斯基”,没有姓氏的就在父名后面加“斯基”作姓氏。同时,由于后来农奴也拥有取姓的资格,上文也提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跟着领主姓,“斯基”也变成了普通姓氏的后缀,不再是专门的贵族后缀,就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在当时,以斯基为后缀的姓,占比不小的一部分依旧是贵族后裔。
直到第三个转折点。
第三个转折点,便是十月革命。
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人民对革命事业产生空前热情,很多革命的名字和姓氏也就开始出现。
到了十月革命后,教会和国家分离,父母拥有了给孩子取名字的自由权,所以姓氏后面的“斯基”越来越少了。同时,十月革命中的革命者和贵族阶级势同水火,很多沙俄贵族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为了保全生命,谁也不敢再彰显自己的贵族身份,“斯基”的后缀也就弃之不用了,因而其占比也就逐渐下降。后续的斯基多数已经不再是贵族的标榜,而是简单的姓氏后缀了。就像曾经援华的工程师里就有许多“斯基”,当时中国工人们戏称“十个老大哥九个是司机,汽车都不够他们开的!”。
十月革命后,这时的斯基已经褪去了贵族的外衣,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
除了斯基,还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姓氏模板就是“……夫”(其中文含义为“……的后代”)。就比如男孩为“伊凡诺夫”,而女孩则叫做“伊凡诺娃”。这也是姓氏的来源之一。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事和地域联系在一起的,就比如现在的俄罗斯名字带“夫”的多,波兰带“斯基”的多,塞尔维亚带“维奇”的多,乌克兰带“科”的多,罗马尼亚带“乌”的多,格鲁吉亚带“维利”的多,保加利亚带“科夫”的多……,东欧国家人从名字可以大概判断这个人的来源,欧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这便是俄罗斯姓氏的大体发展历程。
说完姓氏,我们在说说名字。
外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名字,他们有中文“名”,却没有“字”。当然,我们不谈论中文里名字的演化,现在就谈最通俗的名字。
虽然古早的俄罗斯人没有姓氏,但是他们还是有名字的。自己的孩子名字怎么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在古代贫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力,所取的名字也就十分简单,就比如随便用几个数字就当名字,或者干脆就用些个常见的物品做名字,比如李狗蛋、朱重八等。除了这些,还有些文化的人也会选择一些更为有深意的名字,就比如出生的地方、父母的希望,甚至还有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贬义的名字以求为孩子未来挡灾(也算是一种迷信吧,觉得贱名比较好养活。或者是信什么五行说,要在名字里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啥的,这些行为本质其实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俄罗斯人也是一样的,在社会底层的大家都是没什么文化的,谁也别笑话谁。这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对于教育的剥削导致的文盲,或是生产力不达标导致的无感。
俄罗斯人关于名字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在988年。这一年,东正教被迎娶了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为大公妃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定为国教(这种通婚导致的文化传播在古代屡见不鲜,正是随公主出嫁的希腊教会修士给俄罗斯带来了东正教。就像文成公主入藏为吐蕃带去了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一样)。从那时开始,东正教这一源自基督教的正教教派便与俄罗斯的历史、精神、文化与民族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当东正教成为了俄罗斯的国教后,每个新生儿都会在教会举办洗礼,而在洗礼的时候就会取一个教名。慢慢地,教名就取代了俄罗斯名。
后续的发展,其实也就和姓名差不多。就比如当十月革命后,大批与革命相关的名字也出现了。名字也算是一种时代的烙印。
到现在,俄罗斯人常见的男性名字包括弗拉基米尔、谢尔盖、尼古拉、亚历山大等。这些名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被广泛使用。